黄色仓库

天准影像测量仪控制系统的新特点
控制系统是影像测量仪的重要部件,主要功能包括:驱动与控制机台XYZ轴的运动、读取XYZ三轴坐标、控制光源的开关与亮度、控制镜头的变倍、实时监控影像测量仪的状态等。在精密测量行业,天准是拥有控制研发能力的民族企业,天准影像测量仪电控系统分为手动机专用控制系统和CNC自动机专用控制系统,满足各种机型的需要,具有如下新特点:1)自主开发,掌握核心技术;2)运动控制采用S曲线规划,实现快速、精准、稳定的定位性能,其中定位精度高达2um;3)通过CE认证,抗电磁干扰能力较强,屏蔽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适合各种电路板尤其是高频电路的屏蔽;4)实时监控影像测量仪的机台位置,利用PID控制调节输出给驱动器的数据,使实际位置不断逼近理论位置,直至相等,精确地、实时地采集并反馈XYZ轴坐标值;5)实时监控影像测量仪的镜头状态,通过镜头接收影像信号,可针对测量对象调整放大倍率,以适应不同视野的观察需要,并在测量前进行镜头聚焦,使得图像成像清晰;6)采用在数字方式下使用PWM方式来控制表面光、同轴光、轮廓光三种光源的开关与亮度,控制灵活、亮度可调范围广、稳定、无闪烁,照明效果好且结构简单;7)驱动和运动控制相结合,实现一体化;8)基于高性能的DSP芯片实现的,实现机台快速、稳定并精确的运行和定位;9)提供手柄控制,更为自然、方便的人机交互方式,对机台的操控更加灵活,提高测量效率。
03-10
2017
2016 国际汽配展,我们来了!
为期4天的上海法兰克福汽配展将于2016年11月30日在虹桥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帷幕。面对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生产效率的提升依旧是工业4.0不变的潮流。在整个制造过程中,精准定制解决方案更加至关重要。天准将助力客户打造更高生产效率的自动化工厂、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携手迈向智能时代。本届展会将携自动化生产设备与测量检测设备亮相,为到场嘉宾带来新一轮技术盛宴。我们诚邀您的莅临!展会时间:2016年11月30日-12月3日展会地点:上海虹桥国家会展中心 8.1馆E43参展设备:自动化生产线、VMQ100、VMU322
11-24
2016
火热八月,相约南港模具展
高速化、自动化、产值化的市场竞争中,量测设备与操作技术持续进化,在光电业中占领80%高市占率,一直是左右产品开发阶段能否顺利的关键。积极用心、专业服务是我们对您的承诺展期: 8/31-9/3地点: 台北南港展览馆展览摊位: I 1106
08-09
2016
天准公司徐一华博士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2016年6月20日,据《关于公示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人选的公告》,天准公司董事长徐一华入选了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高新区仅有2人获此殊荣。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亦称“万人计划”,是面向国内高层次人才的支持计划。“万人计划”涵盖领域广、涉及部门多、实施周期长,是经中央批准中组部、人社部等11个部委联合推出的准备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形成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开发体系。“万人计划”强调重点人才重点支持、特殊人才特殊培养,是一项“含金量”较高的人才支持计划。在有关部门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将对入选计划的重点对象提供与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大致相当的“重点支持经费”,并授予“国家特殊支持人才”称号。
07-20
2016
山城五月,卷土重来
热情洋溢的五月,魅力如火的重庆,第十七届立嘉国际机械展览会即将开幕。满怀热血,天准时隔三年,再抵重庆。崭新的品牌形象,优质的测量体验,更有竞争力的智能工业解决方案。新一轮的技术风暴蓄积勃发!时间:2016年5月11-14日地点: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展位号:N5-5C145展出设备:VMU322/VMA3020/VMG692/VMQ100C
05-09
2016
苏州天准牵头起草的“闪测影像测量仪行业标准”获工信部批准
日前,由黄色仓库牵头,成都工具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和天津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JB/T 12639-2016 闪测影像测量仪》由工信部批准发布,并将于 2016 年 6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的获批,是天准作为影像仪起草校准单位又一新的突破。随着智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制造效率和工件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检测效率,天准在影像测量领域的多项先进技术基础上,融入了快速闪测的创新测量理念,研发出VMQ系列影像测量仪,仅需一键即可实现快速测量,大大地提高了测量效率,满足了用户对高效率检测的要求。天准闪测影像测量仪产品的推出弥补了精密测量行业在快速测量技术的空白,而《JB/T 12639-2016 闪测影像测量仪》该项标准的获批,标志着公司的技术再次得到国家权威机构的认可,充分体现了天准在行业发展前景、产品技术含量等方面达到新的高度。天准科技公司成立于2005年,致力于打造中国智能工业领域著名高端品牌,为精密制造业客户提供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化的产品与解决方案。据了解,天准在精密测量技术、机器视觉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三大领域多年持续投入,目前已经申请国家专利50余项,软件专著权8项,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诸多殊荣,同时还和相关单位一起起草制定了多项国家与行业标准。未来,天准公司将依托在精密测量、智能工业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开发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为中国制造 2025 贡献力量。
05-01
2016
CCMT2016——永不落幕的工业时代
2016年4月11-15日,第九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CCMT2016)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作为国家标准校验规范《影像仪校准规范》的起草单位,天准携4台经典畅销机型,在展会现场为客户带来专业的技术讲解、先进的解决方案和贴心的测量体验。(天准展位人潮涌动)随着智能化生产方式正代替人工生产,用户更专注于产品细节,每一微米差异都关系着客户的使用体验。天准的VMU系列高端影像测量仪,测量精度1.5微米,满足客户的高标准测量标准,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大”有可观 “大尺寸”在生活中开始流行,对“大尺寸”的测量却从未停止。自诞生以来,天准VMG龙门式影像测量仪已成功解决了众多PCB、LCD、钣金等行业测量效率和精度问题,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大行程测量案例,并多方位展现其性能优势,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为客户节约成本。小巧但不可小觑 针对大批量小尺寸和单工件多尺寸,VMQ闪测影像测量仪,仅需一键,轻松解决测量难题。VMQ闪测影像测量仪融入了快速闪测的创新测量理念,软件和硬件的成功匹配,确保测量速度和数据可靠性。同时还配置了丰富的外部接口,使得设备可以集成在各种生产线上,实现快速在线测量。让测量更高效 方便、简单、易操作,这是对的VMA半自动影像测量仪很好的诠释。源自天准杰出的自动影像仪软硬件技术,配备了手动影像测量软件,结合强大的报表输出和数据处理功能,以方便快捷的测量模式,使小批量多种类的工件测量变得轻而易举。(为客户解决测量难题)工业的进步推动着生产力的提升,科技的创新紧随着时代的步伐。伴随着CCMT的落幕,新的征程已悄然开启。2016年5月11-15日,重庆立嘉国际机械展览会,视觉盛宴卷土重来,天准技术再掀风暴!
04-26
2016
江苏省省长石泰峰到访天准
2016年3月29日,江苏省省长石泰峰一行莅临天准视察调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市长曲福田、市委常委浦荣皋等各级领导陪同调研,天准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徐一华博士接待并陪同参观公司与生产现场。徐一华博士向来宾就行业形势、天准发展、产品和技术相关情况做了介绍。天准致力于为精密制造业客户提供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化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并始终专注于“测量、视觉、自动化”,聚焦战略,持续以优质产品创造客户价值。石省长边听边看,对天准的发展大为赞赏,并勉励天准继续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有效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江苏制造乃至中国制造竞争力提升做出更大贡献。
03-30
2016
机器视觉 给工业机器人一双怎样的“慧眼”?
在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时代背景下,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工业智能机器人产业市场呈现爆炸式增长势头,其中充当工业机器人“火眼金睛”角色的机器视觉功不可没!那么机器视觉究竟给工业机器人一双怎么样的“慧眼”,能够大助工业机器人在未来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业4.0发展道路上大展拳脚?工业机器人为什么需要一双“慧眼”作为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处于持续的高速发展阶段,很多机器人也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智能化特点,但是还远远达不到人类所设想的智能化程度,罗马非一日所能建成,机器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变得非常智能化。机器视觉工业自动化的真正实现,需要高度智能化的工业机器人去替代人类的一部分工作,而显然,如果想让机器人去很好的替代人类工作的话,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它们得能“看”到才行。当工业机器人具备观察事情的能力时,才能够很好的对事情判断,从而做到智能化的灵活自行解决一些问题。因此可以代替人眼做测量和判断的机器视觉自然是十分重要的,机器视觉系统可以通过机器视觉产品即图像摄取装置,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得到被摄目标的形态信息,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转变成数字化信号,然后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机器视觉在工业应用领域如何施拳机器视觉工业应用广泛,主要具有四个功能:1、引导和定位,视觉定位要求机器视觉系统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被测零件并确认其位置,上下料使用机器视觉来定位,引导机械手臂准确抓取。在半导体封装领域,设备需要根据机器视觉取得的芯片位置信息调整拾取头,准确拾取芯片并进行绑定,这就是视觉定位在机器视觉工业领域最基本的应用。2、外观检测:检测生产线上产品有无质量问题,该环节也是取代人工最多的环节。说机器视觉涉及到的医药领域,其主要检测包括尺寸检测、瓶身外观缺陷检测、瓶肩部缺陷检测、瓶口检测等。3、高精度检测:有些产品的精密度较高,达到0.01~0.02m甚至到u级,人眼无法检测必须使用机器完成。4、识别,就是利用机器视觉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以识别各种不同模式的目标和对象。可以达到数据的追溯和采集,在汽车零部件、食品、药品等应用较多。概括的说,机器视觉系统的特点是提高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主要在一些不适合于人工作业的危险工作环境或人工视觉难以满足要求的场合,常用机器视觉来替代人工视觉;同时在大批量工业生产过程中,用人工视觉检查产品质量效率低且精度不高,用机器视觉检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而且机器视觉易于实现信息集成,是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基础技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之巅。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发展的产业升级需求,庞大的制造业市场规模、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和众多产业布局,造就了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制造业大枷都是竞相布局智慧工厂,可以说,机器人产业发展大有势如破竹的节奏,整个制造业的需求规模不容小觑,而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必将为机器视觉应用提供众多机会。摘自:中国自动化网
03-22
2016
人民网: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比较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落后与先进并存、传统与现代共生,需要积极探讨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传统手工艺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第一次工业化与第二次工业化相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德国工业4.0在全球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全球加快全面进入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智能经济时代。德国工业4.0与美国比较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提法和一些学者说的第五次工业革命等,都是以信息技术革命性突破为基础,反映了工业经济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本文着重分析德国工业4.0战略的主要特点,比较中国制造2025,得出一些重要启示。德国工业4.0主要特点德国工业4.0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大集成,四个特征和六项措施。一个核心:互联网+制造业,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制造业,构建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制造。两个重点:领先的供应商策略,成为“智能生产”设备的主要供应者;主导的市场策略,设计并实施一套全面的知识和技术转化方案,引领市场发展。三大集成:企业内部灵活且可重新组合的纵向集成,企业之间价值链的横向集成,全社会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数字化集成。四个特征:生产可调节,可自我调节以应对不同形势;产品可识别,可以在任何时候把产品分辨出来;需求可变通,可以根据临时的需求变化而改变设计、构造、计划、生产和运作,并且仍有获利空间;四是过程可监测,可以实时针对商业模式全过程进行监测。六项措施:实现技术标准化和开放标准的参考体系;建立复杂模型管理系统;建立一套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和规章制度;创新工作组织和设计方式;加强培训和持续职业教育。把德国工业4.0放在全球范围和历史背景中比较发现,可以看出德国工业4.0有以下5个重要特点。1.基础性。与德国整体发展战略相关,发挥优势,应对全局性挑战。德国是一个很重视发展战略规划的国家,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在努力建立部门间高技术战略协调机制,制定德国的创新发展国家战略。2006年。德国政府制定了“高科技战略”,2010年7月,发布了《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报告,2011年11月,德国政府特别提出把德国工业4.0作为《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的重心,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充分说明德国制造业在德国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工业4.0有助于促进工业-科研联盟瞄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目标,制定具体的创新战略和实施路线图,确保德国制造业的领先和优势地位,是保持德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2.策略性。与国际社会竞争相关,在国际相近的战略思维中,寻求不同的策略。加快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不仅仅德国高度重视,其他国家也同样高度重视。事实上,早在200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就把CPS系统确定为关键研究领域。2011年3月,欧盟公布了“欧洲2020战略”,提出800亿欧元预算,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研发经费计划。日本也提出了类似的“工业智能化”战略,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等产业。德国很清楚自身近些年在竞争中的不利态势,面临很大的压力。面对竞争形势,德国采取了包容、开放、有策略的战略,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德国为工业4.0配套制定了领先的供应商策略和主导的市场策略,重点考虑将产品与恰当的服务相衔接,着力开发新的商业模式。这是很值得借鉴的。3.创新性。与工业发展历史相关,把累积、继承、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高水平的创新。一方面,充分考虑了从工业化早期阶段吸取经验,继承和发扬现有工业的核心价值。在德国,一般意义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至今仍然支持90%的工业制造过程。因此,工业4.0很重视借助传统工业和研究领域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德国工业4.0将制造领域的所有因素和资源通过CBS系统构成全新的社会服务和实时保障平台,体现了深度的创新性。德国“工业4.0”就是一种“再工业化”战略。但是与美日的“再工业化”不同,德国的“工业4.0”核心在于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模块化技术,实现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中由于地理位置导致的生产、研发脱节现象,使工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升级不再依赖物理上的互相接触,使德国在既保持自己科技研发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可以继续享受全球化生产的优势。德国通过新理念、新战略、新技术,把信息化推向质的变化阶段,推动以智能制造、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生物为特征的新的工业革命。这一点是很高明的。4.前瞻性。与未来趋势相关,正确研判当前的形势和未来的趋势,体现事物发展规律。工业4.0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智能经济、智能世界是一个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在现实与中长期目标之间,德国一方面特别注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智能工厂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透视和描述,既体现可操作性,又体现前瞻性,为正确选择战略重点、采取超常规的相应举措,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德国把实现技术标准化放在最为优先的地位,抢先制定行业标准,企图继续占领全球制造业的制高点,除了在经济上获得现实利益外,更重要的是为长远确立德国制造优势创造条件。5.市场性。与市场发展需求相关,适应市场、构建市场、引领市场,占据市场制高点。德国把智能工厂作为智能化世界的一部分,以“工业智能化”带动“社会智能化”,为“社会智能化”提供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先进通信技术、智能控制系统设计、“大数据”分析方法等各类软硬件,将成熟的“工业解决方案”转化为“社会服务解决方案”,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领域推广应用,构建新的市场空间。德国在构建市场的过程中,特别把CBS技术和产品确立为主导市场,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设计系列化的智能产品,建设智能社会,建立全新的商业机会和模式,必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市场价值。2025与4.0的比较2015年,中国在分析国内外市场的基础上,遵循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客观规律,编制中长期十年规划,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十个重点行业,包含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其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传统行业,以及相应的供应链和销售网。其主线是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推进智能制造,主要形式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比较两个战略可以看出各有特点,除了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不同之外,还存在战略思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德国工业4.0为德国工业发展描绘了细致的发展蓝图,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特有的认真与严谨,在战略思想、基础研究、技术教育、政策机构和措施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1.战略思想的差异比较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德国工业4.0战略是一个革命性的基础性的科技战略。其立足点并不是单纯提升某几个工业制造技术,而是从制造方式最基础层面上进行变革,从而实现整个工业发展的质的飞跃。因此,德国工业4.0战略的核心内容并不拘泥于工业产值数据这个层面上“量的变化”,而更加关注工业生产方式的“质的变化”。相对于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则强调的是在现有的工业制造水平和技术上,通过“互联网+”这种工具的应用,实现结构的变化和产量的增加。这种区别就好比《中国制造2025》是在工业现阶段水平和思维模式上寻求阶段内的改进和发展,德国则是寻求从工业3.0阶段跨越到工业4.0阶段,实现“质的变化”。这种战略思想上的差别应该说是客观条件的反映,符合现实基础,但也说明中国制造2025缺少战略上的理论深度和技术高度,也缺少市场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2.战略基础的差异战略基础包括基础研究、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等,是战略实施成功的基本条件。仔细研究《德国工业4.0》,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战略最重要的因素是基础科学研究,很多细节方面的任务目标,都以“高、精、尖”的理论知识作为依凭。致力于改善德国科学基础研究的条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相比之下,中国基础学科的研究比较薄弱,科研创新能力不强,很难有重大突破。其根本原因,除历史基础条件因素之外,也有政策的因素。在政策支持上,中国横向研究比纵向研究无论在数目上,还是支持力度上都要大很多,导致中国应用型的研究领域较强,理论基础研究较薄弱。中国还在制定国际化行业标准方面缺乏经验和条件。因此,我们有必要下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同时,我们还有必要采取开放式的合作方针,积极成为网络化先进理论和先进标准体系的重要接入者,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包括德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一起分享理论、技术与市场。3.战略措施的差异在配套政策方面,德国为了有效实施工业4.0,比较重视对技术、政策和环境等进行评估调整。比如,德国系统评估新技术对相关法律可能造成的颠覆性影响,以及创新周期缩短可能导致相关规则架构频繁更新等,及时对现行不利于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修改。德国比较重视构建支持工业4.0的法律环境,及时对与企业责任、数据保护、贸易限制、密码系统等相关法规进行调整,培养全国国民的竞争意识,比较重视反思和自我调适。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在协同机构方面,德国成立了政府统一协调机构,建立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平台。德国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德国机械制造联合会以及德国电子工业联合会三个专业协会共同建立了秘书处,负责为优先主体研发路线图。我国除了在中央政府层面成立由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组长的领导机构和战略咨询委员会之外,还应该大力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协同机制建设。对中国的启示1.积极迎接智能经济新时代工业4.0将使人类-技术(human-technology)和人类-环境(human-environment)的相互作用发生全新转变。借助CPS系统,特别是互联网+,可以巨大地提升人的智能。智能是把人的智慧和知识转化为一种行动能力。基于人类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世界有机融合的经济具有更高的效率,这种效率是传统工业无法达到的,因而智能一旦出现将以新的结构和形态取代传统工业,形成“智能经济”。在智能经济时代,智能环保、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构成智能经济的不同领域;智能家庭、智能企业、智能城市、智能地区、智能国家、智能世界,构成智能社会的不同层面。在智能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整体性更加突出,市场主体相互之间内在联系更加紧密,社会经济系统对外更加开放。以智能工厂为特征的智能经济也很可能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可以预料:世界的不平衡性将更加突出,竞争的形式将会改变,全球治理方式将有重大变化。对此,我们要有一定的准备,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人文道德上占据制高点,形成良好态势。2.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落后与先进并存、传统与现代共生,需要积极探讨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传统手工艺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第一次工业化与第二次工业化相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我国相当一个时期可能还需要同时推动“工业2.0”、“工业3.0”和“工业4.0”,既要实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要实现在高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建立既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又体现世界发展潮流的中国工业体系,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和广宽的基础。既要考虑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要考虑解决就业问题。3.正确认识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中的中国制造业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制造业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方面来自高端挑战。发达国家通过“再工业化”,将“再工业化”与新的工业革命相结合,必定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信息、资本等方面长期积累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成为科技革新与产业革命红利的主要受益者,使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外围”世界分工体系进一步固化,进一步拉大与我国的距离。另一方面来自低端挤压,印度、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可能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抢占制造业的中低端,我国制造业在中低端广大市场的优势面临失去的危险。再一方面来自内部的困境。从整体来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制造业仍处于产业中低端水平,缺乏世界一流大型企业与知名品牌,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份额相对较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品质量问题比较突出;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环保问题严重;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效率低,导致管理成本高,严重影响产品竞争力。中国制造业也迎来了三大机遇。首先是新的契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进入重塑阶段,新理念、新技术、新方式启动期有很多空白点,在某种程度上为全球提供了新的起跑线,也为中国赶超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是新的供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正在兴起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有机结合,向我们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流水线、集中化机器大生产的全新生产方式、生产要素、组织模式,必将创造新的市场和供需,这些都是我国可以大展身手之处。再次,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为我们提供了经验教训。发达国家过度“去工业化”及发展高风险、高杠杆的金融业务,导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脱节,我国充分汲取其教训,借鉴其“再工业化”发展战略中具有前瞻性、符合发展大势的政策措施,根据不同类型行业的特点,有重点、有差别地推进结构优化升级,通过突破研发、设计、营销网络、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完全有可能加快改造提升制造业。化挑战为机遇,可能要考虑“争两头,保中间”的战略规划格局,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一头是集中优秀力量,大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培育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拥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在一些重要的高端领域,争取一席之地。这一点,我们过去做到了,今后也应该做到,从而在国际核心俱乐部有一定的话语权。一头是继续争取在低端有一定份额,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应该在长期底端基础上有所升级,全部升到高端是不现实的,升到中端应该是我们的主要选项。克服“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困境,成为国内外市场优良(中端)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提供者。4.高度重视互联网+企业组织变革“互联网+”是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在实施“互联网+”战略中,互联网+企业组织变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企业作为市场的重要主体和经济的细胞,除了利用互联网加强与市场的互联和联系、推动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之外,还要下大功夫增强内生动力,焕发内部活力。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善重构生产要素,深化企业组织变革,创新生产方式,提升资产质量和服务功能,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是一个影响中国制造2025战略全局性的问题。解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正确理解技术与组织的关系。技术结构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相互构建的过程,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将企业的消费者、供应商、合作者和企业员工等各种关系全部组织在电脑网络里,使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和应用变得高速便捷,必然要求企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做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深化企业组织变革,将互联网技术和企业生产方式紧密联合起来,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才能实现技术与组织的良性互动,才能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所需要,企业才能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5.加强中国制造2025基础工作我国对基础研究、基础培训、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和措施,但缺乏深度、缺乏核心、缺乏灵魂。一项大的战略,特别是涉及到一个国家中长期发展的大战略,必须要有自己的系统、深厚的理论基础,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关键的创新技术,必须要有创新理念、勇于担当、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才。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的方式缩小技术差距,但是如果理论研究无法赶上去,那么将永远落后于别人,进而失去真正的竞争力。在基础研究和基础培训两方面,德国都有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如何加强基础研究、基础培训呢?可以考虑从基础设施建设着手。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中国制造2025重要一部分内容。中国制造2025必须要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能够获得的相应材料。比较深入地研究分析中国制造基础设施工程,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研究思路,既有针对性地加强理论研究,又为中国制造提供基础条件。从目前情况看,很有必要梳理出中国制造重要基础设施名目,比如,宽带互联网基础设施、高效大容量数据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统一的安全保障构架和独特的标识符等。在比较参考国际相应的先进基础设施基础之上,很有必要逐项制定中国制造基础设施项目的理论研究方案和工程建设方案,为中国制造2025夯实基础。不可否认,新的工业革命浪潮正在兴起,智能世界的前景正在展现,激烈竞争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急不得,也慢不得。关键是要深入研判,长线布局,措施得当。“中国制造”需要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从低成本竞争优势转变为质量效益竞争优势;从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转变为绿色制造;从生产型制造转变为服务型制造。中国制造发展战略核心要义应该是: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以开放合作为手段,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人才体系,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新的工业革命的重要受益者,也为新的工业革命做出重要贡献。作者系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摘自《人民网》
10-30
2015
黄色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