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仓库

36氪专访 | 天准科技CTO曹葵康:大而分散的智能制造行业,消费电子和汽车制造是重点关注领域

2020-03-31  阅读量:6566

近日,天准科技CTO曹葵康接受了36氪产业研究院的采访。分享了公司的未来发展策略以及关于智能制造、产业链的一些思考。

去思考哪些环节的人力劳动将被智能化、自动化替代

机器视觉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分支,根据清华大学《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统计,机器视觉在国内人工智能企业应用技术中占比最高,达到46%。从落地领域来看,机器视觉目前最重要的应用场景集中在工业领域。

中国机器视觉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1-2017年,中国机器视觉行业市场规模从10.8亿元增长至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近40%。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消费电子行业中手机、电脑等产品组装生产过程中的尺寸检测、缺陷检测、定位引导等。近年来,工业视觉应用范围也从消费电子、半导体行业扩展到了汽车制造、光伏半导体、交通等领域。

从产业链上看,由于国内技术发展仍与国外有一定差距,大多数国内公司集中在中游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环节,而外企则凭借较强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占据了上游核心零部件环节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天准科技作为国内工业视觉装备的代表企业,于2009年成立,并在2019年7月22日登陆科创板。公司凭借机器视觉的核心技术,业务集中在为消费电子生产商提供智能检测装备。

财报显示,公司2016-2019 年营收从1.8亿元增长至5.41亿元。其中,2019年智能制造系统产品线在汽车行业的业务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 7,263.01 万元,提升了 234.29%。那么汽车行业是否会是天准科技接下来的业务重点,随着新基建推出和5G等新科技的发展,国内工业视觉行业及产业链可能会产生什么变化。 

以下为整理后的采访实录

36氪:2019年天准在汽车制造业的营收比去年同期翻了2倍,公司接下来的业务重点会放在哪里?

CTO曹葵康:天准还是会以消费电子行业作为主要服务领域,同时也持续看好汽车行业今年的增长。不过,公司在这两个领域的业务模式有所不同。

■  在消费电子领域,天准提供的是主要是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智能检测设备,落地场景集中在检测站,加工端不多。电子产品的产线涉及非常多的手工劳动,造成产出品质不一,为了把控出厂质量,厂商会重金投入检测设备。甚至有的检测设备的价值可能占到整条产线的1/3。设备单价从十来万到几百万都有,要看具体检测精度、检测速度等要求。

■  在汽车制造领域,天准做的是整条产线的智能化,产品覆盖从生产、组装到检测的全流程。因为汽车制造的自动化水平已经很高,人工只是辅助,所以专门的视觉检测设备应用的比重其实不大,主要是自动化设备的部署。天准目前的客户主要来自车厂一级供应商、零部件厂商,比如博世、世特科等。

36氪:请问今年的研发重点在哪里?

CTO曹葵康:首先在消费电子领域里,公司之前主要集中在玻璃、电池等部件的检测,今年会继续拓展外框、外壳等新的检测对象,同时也会将机器视觉技术应用于一些加工或生产设备的质量提升与效率提升,如PCB行业的LDI激光直接成像设备、FPD行业的涂胶设备等。

其次,继续关注汽车、光伏半导体等行业,在持续完善现有产品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业务机会。在无人物流车业务方面,公司形成了通用边缘计算设备,今年将在继续服务好已有客户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在无人车、工业分选、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应用场景的落地。

36氪:从产业链上看,以基恩士、海克斯康为代表的外企不论从盈利能力、产品线丰富程度来看,都远超国内企业,这些外企大多具备了从核心软硬件到系统集成的产业链优势,垄断了中高端市场。天准科技如何看待竞争? 

CTO曹葵康:其实天准与基恩士、康耐视这样的外企基本没有直接竞争关系,天准的定位是在中游的装备制造商。基恩士、康耐视的优势是在于产业链上游的核心零部件研发,像基恩士的强项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和视觉传感器研发,天准和基恩士更多的是上下游的合作关系;海克斯康的强项在于标准仪器的测量、检测方面,海克斯康在国内收购的小的设备制造商,在小范围内与天准有局部的竞争关系,不过天准的本地化优势明显,对客户响应比较迅速,服务客户能力较强。从短期来看,天准不会走基恩士、海克斯康的发展路径。

36氪:为什么公司第一大客户苹果公司在2019年的采购金额下降?

CTO曹葵康:首先,在2019年的大环境下,天准能取得这样的业绩很难得。智能检测设备是公司的主营业务和最大的营收来源,苹果成为天准科技的最大客户主要原因在于,天准的检测设备主要服务于偏高端路线的消费电子产品,而且目前的客户主要来自海外,像苹果、三星这类品牌,他们定位在高端的产品线较丰富。天准智能检测装备的订单,主要受客户产品更新换代节奏的影响,在客户产品有大的更新换代时,往往会带来较多的订单。目前,天准也在解决大客户依赖的问题,包括积极开拓国内的手机品牌,以及开拓消费类电子行业之外的汽车、光伏半导体、无人物流车等。

36氪:机器视觉在哪些细分场景还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CTO曹葵康:国内机器视觉产业还处于早中期阶段,存在向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渗透的巨大的空间。机器视觉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包括软件、传感器、电气件几大类,最近几年都有较大的发展,比如相机、镜头、光源等,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优质的供应商。

目前国内最薄弱的环节是高端的3D传感器和一些采用新原理、新技术的传感器,国内与国外的技术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市场均被国外厂商占据。国内有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础,升级换代、效率提升、品质提升的需求强烈,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因此国内创业公司在产业链中游,就是工业视觉装备环节进行突破的机会反而较大。

目前工业视觉的落地领域基本是尺寸与缺陷检测、智能制造、自主导航三大类,其中,自主导航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行业内竞争也比较充分了;尺寸与缺陷检测和智能制造这两块则偏向于定制化开发,而且基本都应用在自动化场景,而且各家公司其实是错位竞争的,就是说大家会定位到比较细分的领域里,像天准就是从玻璃、电池、结构件这类产品切入的,整个智能制造行业大而分散。尺寸测量技术目前也比较成熟了,那么机会较多的领域可以考虑,随着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发展,哪些环节的人力劳动会被技术替代,可能3D抓取、缺陷检测、焊接这样的空间比较大。新的领域挑战很多,机会则更多,这为有真正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 文章原作者:李念真    本文经36氪授权转发

返回
黄色仓库